發布時間:2016-02-18 閱讀次數:4427次
中安在線訊(記者:彭旖旎) 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出臺《關于促進融資擔保行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以大力發展政策性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基礎,加快發展主要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的新型融資擔保行業,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發展目標:小微企業擔保戶數比重不低于70%
在信貸融資領域,融資擔保機構被形象地稱作“放大器”,其設立初衷,是當抵押物不足的企業從銀行貸款時為其提供擔保增信,分散原本由銀行一方承擔的信貸風險。
《意見》提出,要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推進融資擔保機構“減量增質”、做精做強,培育一批有較強實力和影響力的融資擔保機構,基本形成數量適中、結構合理、競爭有序、穩健運行的機構體系。充分發揮融資擔?!敖拥貧狻眱瀯莺汀胺糯笃鳌弊饔?,發展一批政府出資為主、實力較強、影響較大的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提高政策性融資擔保業務再擔保覆蓋面。建立健全融資擔保業務風險分擔機制和規范有效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推進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業務較快增長,市級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小微企業擔保戶數比重不低于70%、縣(市、區)級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不低于90%。
《意見》明確,支持有資金實力、風險管控能力強、經營規范、符合政策導向的民營融資擔保公司發展,建立政策性融資擔保為主導的融資擔保行業體系。突出省信用擔保集團的再擔保功能,鼓勵有條件的市設立再擔保公司或開展再擔保業務,引導融資擔保機構更好地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服務。建立以融資擔保功能發揮和風險防控為核心指標的績效評價體系,著重考核政策性融資擔保扶持小微企業數量、放大倍數、擔保費率、風險控制等指標。
政策支持:力爭明年政策性擔保業務在保余額達2500億元
為支持融資擔保機構做大做強,到2017年,省財政將每年安排11億元資金,充實縣(市、區)符合條件的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國有資本金。同時,適當安排資金通過省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注資參股市、縣(市、區)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每年安排3億元,建立省級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專項基金。對擔保費率及放大倍數符合條件的融資擔保機構給予一定獎勵。
對主業突出、經營規范、放大倍數較高、風險防控能力強的機構在省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注資、省信用擔保集團參股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力爭到2017年,政策性擔保業務在保余額達到2500億元,全省平均放大倍數不低于5倍,其中省市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放大倍數達到7倍,縣(市、區)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放大倍數達到5倍。
綜合運用信用評級、資本投入、代償補償等方式,加大對主要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擔保機構的財政支持力度。符合國家相關稅收政策規定的,實行兩項準備金稅前扣除和免征營業稅。
加強監管:審慎開展與互聯網融資相關的擔保業務
小微、“三農”金融服務要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實現商業可持續,即探索一套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
此次《意見》提出,以省級再擔保機構為平臺,推動融資擔保機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體系對接,建立上下貫通的政銀擔業務合作體系,并將新型政銀擔合作業務列入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經營業績考核。推進“稅融通”業務風險分擔,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企業提供擔保增信服務。
要堅持政策扶持與市場主導相結合,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要實行政企分開,提高市場化運作管理水平。市、縣(市、區)政府對其出資的融資擔保機構,試點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由直接參與業務管理轉向履行出資人責任。
要處理好發展與監管的關系,將融資擔保機構外部評級結果作為分類監管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據;加快完善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接入人行征信系統和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強化信用信息互聯共享。
各級監管部門按照審慎監管原則,完善融資擔保機構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制度,制定融資擔保機構風險處置預案,對其經營風險狀況進行持續監測。融資擔保公司要嚴格按照核準范圍開展業務,審慎開展與互聯網融資相關的擔保業務。
來源: 中安在線 作者: 彭旖旎